央广财评|惠企减负疏堵解难 让市场活水长流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和复杂的外部环境,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经营主体信心、激发市场经营主体活力至关重要。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注重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施策,完善政策实施方式,增强时效性和精准性。今年以来,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相继打出,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今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随后,《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等一揽子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举措精准发力,直指民营企业发展难点、堵点,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排忧解难。
企业所盼,政策所向。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通过密集推出系列扩大内需、提振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惠企减负政策,整治涉企违规行为,组织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等重点工作,让企业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我国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在持续增强。
今年前10个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1.6万亿元,其中,民营经济纳税人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2385.6亿元;自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开展2023年涉企违规收费整治工作以来,初步统计,截至10月底,共检查收费单位7.44万家,减轻企业负担约15亿元;今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1%,比上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全国经营主体总量超过1.8亿户……
2024年是全面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为企业减负是激发企业生机活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内需求一定程度上仍显不足等因素影响,今后一段时间,还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做好减负工作,优化营商环境。要围绕稳增长、减负担的目标,进一步抓好惠企减负政策的实施落地;要围绕涉企法规制度的实施,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要围绕提升服务能力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帮扶企业的工作体系;要把稳增长、减负担的要求贯穿于明年的工作中,从强化金融支持、推进减税降费、完善服务体系等多方面推动细化措施落地,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央广网评论员 于琦) 【编辑:曹子健】
中新网柳州12月9日电题:苗乡青年“逆向”创业:带领村民玩直播农产品“不愁卖”
“我们农户最怕辛苦种的农产品卖不出去,没想到通过直播销售的方式,大家试种的百香果全部被抢购光,都‘不敢’再开播了。”近日,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的农户张干周开玩笑说。
图为杨宁(左)展示自己带领村民们种植的百香果。刘俊聪 摄
今年9月,江门村首次尝试种植的120亩黄金百香果迎来丰收,涉及农户46户。通过直播“带货”,农户们7500多斤的百香果供不应求。这是江门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杨宁带领村民增收的又一新尝试。
“刚开始直播时,村民们都比较害羞,毕竟从来没接触过这种新鲜事物。但通过开导教学,大家也逐渐放轻松了。”杨宁说,探寻乡村产业的新出路,鼓足村民们增收的干劲和信心,是她一直以来的期望。
位于大苗山深处的江门村,曾长期是贫穷闭塞的“代名词”。多年来,外出务工一直是当地年轻人的选择,而大学毕业当年便返乡做“村官”的杨宁,却是个例外。
“那个年代常说‘大苗山飞出金凤凰’,就是考上大学。但当看到乡亲们连几块钱一碗的粉都不一定买得起,每个月最多吃一顿肉,我就想一定要留下,让大家的生活能够过好一些。”杨宁说。
图为杨宁端详着为百香果产品设计的包装。刘俊聪 摄
想要脱贫致富,发展乡村产业是重要途径之一。而彼时的江门村被群山包围,发展农产品种植难上加难。种辣椒、卖泉水西瓜、开办加工厂……杨宁与数百户村民做出诸多尝试,但也遭遇无数次失败。
“通过反复地向外推销,村民们种植的紫黑香糯、泉水西瓜等农产品逐渐有了销路,大家钱包渐渐鼓起,对我的信任也不断加深。”杨宁说。
“我们知道自己辛苦种植的农产品,杨宁一定会尽力帮大家卖出去。”张干周说道。如今的江门村已成功脱贫,正一步一步发展起苗家腊味、椴木香菇、林下竹荪等特色产业,杨宁的探寻还在继续。
“未来我们还希望在江门村打造文化旅游路线,丰富村中的产业类型,吸引外地游客来江门村走一走,看一看。”杨宁说道。(完)